期待銀齡教師更好發揮光與熱
//tspedu.net2025年10月13日 09:14教育裝備網
■銀齡教師不應僅滿足于擔任一名“教書匠”,更應該是受援學校的“引路人”
■銀齡教師不僅需要順應“常規”,更需要引領“方向”
近日,教育部辦公廳、財政部辦公廳發布了《關于做好2025年銀齡講學計劃有關實施工作的通知》,提出2025年義務教育階段計劃招募7000名講學教師,而申請銀齡講學計劃的退休教師以校長、教研員、特級教師、骨干教師為主。在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的背景下,銀齡講學教師計劃充分挖潛退休教師資源優勢,讓退休教師為教育強國建設發揮余熱,發揮著新時代知識分子“下鄉支教”的重要功能,有助于緩解鄉村教師結構性短缺問題,提升鄉村學校辦學質量。
銀齡教師肩上承擔著重大教育責任。“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相比于本土教師而言,講學教師雖然是短期從教,但他們扮演的絕非“匆匆過客”的角色。在“不少于一年”甚至更長的服務時間內,銀齡教師除了指導參與學校的管理工作、開展以課堂教學為主的講學活動之外,更重要的是充分發揮資深教師的示范和輻射作用,通過聽評課、開設公開課、組織研討課、舉辦專題講座,乃至師傅帶徒弟以及建立名師工作室、名校長工作室等多元途徑,把自己平生積累的辦學治校和課堂教學經驗與智慧,留傳給所支教的一方水土,培養一大批“留得住、教得好”的種子教師。如果銀齡教師能發揮更大作用,他們甚而可以自身優勢影響一方教育治理理念,營造“理念科學、制度適切、治校有方、教學扎實”的在地良好教育生態,帶動提升受援學校乃至整個區域的教育教學和管理水平——這正是銀齡教師計劃的理想境界。
銀齡教師不應僅滿足于擔任一名“教書匠”,更應該是受援學校的“引路人”。退休校長、教研員、特級教師、骨干教師具有豐富的人生閱歷、先進的辦學治校思想和寶貴的教育教學經驗,銀齡教師不應局限于“教好一門課”“輔助管理一所學校”的職責,還應“跳出教師看崗位”,承擔更高使命和更多擔當。通過影子跟崗、青藍結對,尤其是建立名教研員工作室、名師工作室、名校長工作室等方式,銀齡教師將充分發揮其“領頭雁”功能,開展諸如指導教研員如何組織區域教育活動、指導教研組長如何建立高質量校本研修體系、指導新手教師如何站穩站好講臺、指導鄉村校長如何更好地辦學治校等豐富多樣的活動,從而實現從“教好一門課”到“指導培養一批‘帶不走’的種子教師和校長”的角色定位轉變。
銀齡教師不僅需要順應“常規”,更需要引領“方向”。“銀齡講學計劃”主要面向脫貧地區,欠發達的民族縣、革命老區縣、邊境縣以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團場等,重點向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三區三州”等地區傾斜,受援學校為縣鎮和農村學校。來自先進地區的教育理念,借助銀齡教師計劃,借助銀齡教師的言傳身教,可以傳遞到邊遠地區的教育角落。有道是“瓶頸總是在瓶子的頂端”。推動脫貧地區鄉村教育高質量發展,首先是樹立科學的辦學治校理念,推動鄉村學校從管理走向治理的變革。故此,銀齡講學教師不僅需要適應地方教育實際進行因地制宜地教學改進,更需要充分施展個人能動性,引領鄉村學校治理方向:在營造內生發展的學校文化、構建“五育”并舉的課程體系、培育專業自覺的教師隊伍、打造生機勃勃的活力課堂、開展提質增效的校本教研、培養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等方面施展個人才華,重塑鄉村學校管理生態,帶動學校管理制度革新和教育質量提升。在此意義上,銀齡教師計劃將助力營造一方良好的教育生態,助力鄉村學校朝著高品質學校的方向發展。
銀齡教師政策落地,重在“最后一公里”,重在保障機制和合力營造。銀齡講學教師發揮“輸血”與“造血”功能,不只是其“一廂情愿”,更需要各方形成工作合力,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與輿論氛圍。受援學校和所屬教育行政部門要因地制宜出臺銀齡講學教師支持服務方案,為講學教師搭建發揮余熱的廣闊平臺。銀齡教師充分施展才華,需要受援學校、地方營造一種尊重與寬松的工作氛圍,使其充分發揮利用專業優勢,為進一步加強新時代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推進鄉村教育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大動能。
(作者系國家教育行政學院進修二部副主任)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